​2017年5月28日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知识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是: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 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这强调的是环境的作用。

2.【答案】A。解析: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 更富有人情味。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儿童生在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第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父母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

3.【答案】B。解析: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4.【答案】B。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是指组织或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因此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方法是情境教学法。

5.【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因此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6.【答案】B。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7.【答案】C。解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考虑的问题。

8.【答案】A。解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9.【答案】D。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10.【答案】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因此,遗传因素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11.【答案】A。解析:变式是指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比较是从方法学的角度促进知识的概括。一般来说,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12.【答案】C。解析: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13.【答案】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4.【答案】B。解析:在个体身心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教育;四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15.【答案)B。解析:“举一反三”是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闻一知十”是指所听到一点就能够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 反三”“闻一知十”体现了学习迁移。

16.【答案】c。解析: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强调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

17.【答案】B。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8.【答案】B。解析: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记忆准确的人,回忆起来的事物与原来识记过的材料完全相符,没有歪曲和遗漏,也没有减少或增多。这是最重要的记忆品质。

19.【答案)A。解析: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司机利用工具检查、修理出故障的卡车发动机,其思维类型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中对表象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 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0.【答案】B。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题干所述即利用错觉来改变他人的印象。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平衡觉又叫静觉,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引起平衡感觉。

21.【答案】C。解析: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22.【答案】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②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

23.【答案】B。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世界上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存在着差异性。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人格的独特性。

24.【答案】C。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我们阅读小说时想象的主人公的形象,读诗句时想象出诗中描述的景象都是再造想象。

25.【答案】B。解析: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有限,约为7t2个组块。

26.【答案】B。解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7.【答案】D。解析: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多血质的人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28.【答案】B。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特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这种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9.【答案】D。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品质。意志具有自制性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坚持完成意志行动;他们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论,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自制性的表现。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

30.【答案】B。解析:感觉适应指的是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反映的是感觉适应。

31.【答案】C。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因此在学习完新知识后要采取及时复习的学习策略。

32.【答案】B。解析:夸张(强调)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黏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人格化(拟人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的是想象的夸张加工策略。

33.【答案】A。解析: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

34.【答案】A。解析:“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35.【答案】D。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36.【答案】D。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37.【答案】C。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学不躐等”是指学习不能超越学生已有发展顺序,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各因其材”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温故而知新”体现的是巩固性原则。

38.【答案】B。解析: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即课堂教学。

39.【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40.【答案】D。解析:发散思维是指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的。题干中学生能够“一题多解、一物多写”说明其发散思维能力强。

41.【答案】B。解析: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会重现长城的形象即表象。

42.【答案】B。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教师讲课时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具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手势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3.【答案】D。解析:为了保证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4.【答案)D。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引申义为通过局部了解全部,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45.【答案】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题干表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46.【答案】D。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情形包括: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47.【答案】C。解析:在”对话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48.【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 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49.【答案】B。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50.【答案】C。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51.【答案】A。解析:新课程强调: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52.【答案】A。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要具有针对性。

53.【答案】D。解析: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二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54.【答案】C。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55.【答案】C。解析:“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展。

56.【答案】D。解析: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57.【答案】B。解析:情绪可分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激情的特征是快、短、强,应激是在危机情况下产生的, 而心境是时间持续久,比较微弱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春风得意马蹄疾”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件喜事能让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愉快的心情,这是受心境的影响。

58.【答案】C。解析: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活泼好动”是一个人气质的表现。

59.【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0.【答案】C。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61.【答案】AC。解析:心理现象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62.【答案】ABCD。解析:学校可以通过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63.【答案】ABCD。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有:①特殊的复杂性;②劳动的创造性;③显效的长期性;④强烈的示范性;⑤劳动量的隐含性;⑥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4.【答案】ABCD。解析: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互补性和不平衡性。

65.【答案JABCD。解析: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作关系、非正式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

66.【答案】ABD。解析:直观教学的主要形式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67.【答案】A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68.【答案】AC。解析: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69.【答案】ACD。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70.【答案】ABC。解析: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

71.【答案】ABCD。解析:我国学校德育范畴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72.【答案】ACD。解析: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气质属于个性心

理特征的范畴。

73.【答案】ABC。解析: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也称为智力),如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成分。

74.【答案】AB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层次依次递增: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需要。这里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75.【答案】ABD。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环节。

76.【答案】ACD。解析: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功能。

77.【答案】ABCD。解析: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根据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不同,可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78.【答案】ABC。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9.【答案】AC。解析: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提出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80.【答案】AB。解析: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人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由药物等导致的幻觉等,都属于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幻想包括理想和空想。灵感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状态,不属于无意想象。

三、判断正误题

81.【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82.【答案】A。解析: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83.【答案】A。解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

84.【答案】B。解析:情绪记忆是指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对“怕”的记忆,因此是情绪记忆。

85.【答案】B。解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者角色。

86.【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由学校教育规模、硬件设施、教师素质、学校办学思想、学生发展等综合因素来进行衡量的,升学率只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其中一个标准。

87.【答案】A。解析:个别化教育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个别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特点。

88.【答案】A。解析: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9.【答案】B。解析: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90.【答案】B。解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学生)、研究教法(备教法)。其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91.【答案】B。解析:“有志者,事竟成”是说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强调了意志的重要作用,取得成功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不是有了坚强的意志就万事可成。

92.【答案】A。解析: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克服困难是意志行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93.【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因此,该班主任拆开学生信件的做法是违法的。

94.【答案】B。解析: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接受式学习并不等同于灌输式的机械学习,接受式学习有自身的价值和优势,这种学习方式用得好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新课程反对的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学习。

95.【答案】A。解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

96.【答案】B。解析: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提问这一形式,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问次数多也不意味着互动效果好。

97.【答案】B。解析: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除了促进者这一角色,教师还应该是传道授业者。传道授业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98.【答案】A。解析:在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转变自身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个人专业的成长。

99.【答案】A。解析:新课程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教材、超越教材,视教材为教学活动真正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利凭借。因此,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并不是唯一的结论。

100.【答案】B。解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而不是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

 



金榜提名
在线 报名
  • +
  • 直播课堂
    在线客服

    扫码关注公众号

    2018-2019 © 版权所有:濮阳国政培训中心 - 豫ICP备16028874号- 技术支持:科创网络
    在线客服

    扫一扫,关注国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