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河南省洛阳市市直和县区事业单位教师岗位考试教育理论知识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等级性,在日常管理上则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2.【答案】C。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相一致;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3.【答案】C。解析: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做出行为决策的能力。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他们的意志缺乏果断性。

4.【答案】C。解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心理学依据是“人类的智能具有多元性”。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它们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评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

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具有多重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5.【答案】D。解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改善课堂表现,提高学业成绩。小明回答问题总出错,说明小明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充分思考;小强能回答对问题但是不爱主动举手,说明小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D项最符合题意。

6.【答案】D。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7.【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创新”是说教学是有方法的, 但是教学方法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创新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句话反映教师应具备创造能力。

8.【答案】B。解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反映的是教育的特性。

9.【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从定义可以看出,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10.【答案】C。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1.【答案】B。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2.【答案】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13.【答案】D。解析: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等。

14.【答案】A。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15.【答案】D。解析:完形训练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指导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与理解。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交互式教学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它是由教师和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旨在教学生掌握四种学习策略,即总结、提问、析疑、预测。

16.【答案】D。解析:作业布置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入, 是师生间交流信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和学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但不能将家长配合完成并批改签字列为作业布置的必备要点。

17.【答案】A。解析:品德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8.【答案】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性原则,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19.【答案】B。解析: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20.【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21.【答案】B。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是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2.【答案】B。解析: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

23.【答案】D。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技能、技巧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

24.【答案】B。解析: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5.【答案】C。解析: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主要有:①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②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③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因此,相对而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形式更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会相对弱一些。

26.【答案】A。解析: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27.【答案】B。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C。解析:语义联想方法是指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到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

29.【答案】D。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0.【答案】D。解析:教学最首要的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

31.【答案】C。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所引材料的意思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由此可知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32.【答案】C。解析:引导发现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是依据杜威、布鲁纳等人所提倡的“问题一假设一推论一验证”程序,并结合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果归纳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33.【答案】A。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在说明书本上的知识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升相关能力。

34.【答案】D。解析:社会模仿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在德育上,该模式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因环境而做出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点,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注重行为的反馈。

35.【答案】A。解析:中小学各学科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包括:程序性知识型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陈述性知识型的学科,如历史、政治;混合型学科,如语文、生物、地理。

36.【答案】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等认为,人类社会性动机中有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 学习动机则是在这两类动机基础上派生出来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动机。这种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有的儿童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不喜欢的老师学习:因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因师友的责备、奚落挫伤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影响学习:师生间的友好合作增进学习的责任感等。威信性动机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的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向往获得成就等。 成就动机的主要表现是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情绪性动机是一种情境性动机,主要指由外部环境作用而引发的好奇、兴趣、意愿、意向等感情激发的学习心理。如一些学生心情愉悦时解题效率的大大提高促使他们增强了学习动机。

37.【答案】C。解析: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是指学习动机维持学习的行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持之以恒的进行。小王在生病期间坚持学习计划,体现了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38.【答案】B。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并且提出教育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

39.【答案】B。解析:陶行知先生的话强调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和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40.【答案】B。解析: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1.【答案】A。解析:知识应用是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2.【答案】A。解析: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43.【答案lB。解析: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它是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全程。教育心理学是从横向角度来研究某种教学、教育条件或措施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形成能力、品格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有效的关联。但是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这两门学科是相互交错、彼此补充的研究领域,是教师工作都需要参考或作为依据的知识体系。

44.【答案】C。解析:题干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孔子针对冉求做事畏缩不前的问题,鼓励他大胆进一步。针对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慎重的问题,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孔子的这一教学经验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45.【答案】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同时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这六大因素都具有以上三个维度的属性。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能力高低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好坏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任务难易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46.【答案】D。解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是一种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47.【答案】B。解析: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要委婉,让学生易于接受。

48.【答案】C。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条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49.【答案】B。解析: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不好。

50.【答案】C。解析: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知识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

二、不定项选择题

51.【答案】ABCD。解析:教育起源论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①生物起源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②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③ 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④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⑤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的共同活动。⑥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起源于民族文化。

52.【答案】ABC。解析: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知识的学习主要掌握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知识主要来自对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的学习主要为了获得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行为规范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调控、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和规则。

53.【答案】ABD。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54.【答案】ABC。解析:小学生受认知发展规律的影响,有关数学学习的概括化程度并不高,因此对于概括化程度较高的数学知识难以进行有效迁移,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55.【答案】ACD。解析:《大教学论》的作者为夸美纽斯。

56.【答案】ABD。解析:教育科学研究由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三种基本要素组成。

57.【答案】ABC。解析: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范例的基本特征包括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58.【答案】AB。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59.【答案】ABC。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60.【答案】BCD。解析: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61.【答案】BCD。解析: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 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有自我奖励的作用。

62.【答案】ABC。解析: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在:(D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较大的发展。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63.【答案】ACD。解析: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①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②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③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64.【答案】ABCD。解析:解决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65.【答案】A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B项错误。目前,我国实行统一的教师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其中, 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D项错误。

66.【答案】ABC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67.【答案】AB。解析:访谈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因此A项正确。访谈法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因此B项正确。访谈法的局限性:①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②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因此C、D项错误。

68.【答案】ABC。解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①课程目标;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③内容本身的性质。D选项不属于课堂内容选择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校本课程为例,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排以学校为本位,是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69.【答案】ABCD。解析:皮亚杰认为,在8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称为他律道德。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的特点主要有: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 ②评定是非时,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④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70.【答案】ABC。解析:中小学生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有乐意成群结队的矛盾心理,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是中小学生一般心理特点。

71.【答案】ABC。解析: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是教师自我反思、重新学习、不断调整和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教师与他人沟通交流、扩大视野的过程;是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的一 项权利,并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工作任务而必须进行的。

72.【答案】ABD。解析: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两种: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需要按一定顺序逐渐上升。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C项错误。

73.【答案】BCD。解析:竞赛的消极作用:①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②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 ③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

74.【答案】ACD。解析: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它可以用一定的心理、行为指标来衡量。以秩序、参与、交流三个指标为依据,可以把课堂气氛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

75.【答案】AC。解析: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与周期性、认知性与个性化、实践性与社会性等特点。题干强调了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强调了新旧知识交替呈现的周期性,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双边性与周期性”特征。

 



金榜提名
在线 报名
  • +
  • 直播课堂
    在线客服

    扫码关注公众号

    2018-2019 © 版权所有:濮阳国政培训中心 - 豫ICP备16028874号- 技术支持:科创网络
    在线客服

    扫一扫,关注国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