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本理论试题(小学)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乌申斯基提出“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2.【答案】B。解析:“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3.【答案】C。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学记》,阐述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4.【答案】D。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不躐等”指学习不超过学生的接受限度,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

5.【答案】D。解析:“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故这句话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6.【答案】B。解析: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学校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7.【答案】A。解析:班主任工作最核心的职责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8.【答案】A。解析:教师课堂提问类型主要有:①记忆型提问(知识型提问)要求学生回忆或再现所学知识, 考查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或低层次的提问。②理解型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举例、分类、概括、推论、比较或说明等认知过程,将知识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表述出来。③应用型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步骤解决问题。(④分析型提问要求学生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⑤评价型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⑥创新型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

9.【答案】C。解析:“课未始,兴已浓”属于导入环节,例如情境导入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

10.【答案】D。解析: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儿童的各项能力。他主张为儿童建设公共游戏场所,以培养儿童的社会的、民族的美德。

11.【答案】A。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答案】D。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孔子关于阶级固化的主张,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不变化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即学业优异的人应该走入仕途。“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反映孔子在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13.【答案】A。解析:教学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

14.【答案】B。解析:王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予以不同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体现了王老师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15.【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16.【答案】C。解析: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此时,学习者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为了获得表扬、奖励、避免处罚、使家长高兴、取悦老师等。学校教育理论中通常采用的奖惩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理论。

17.【答案】D。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8.【答案】A。解析: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五个教学步骤。

19.【答案】D。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20.【答案】C。解析: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21.【答案】C。解析: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身心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 而不能改变节律。“树大自然直”体现出了遗传因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前提作用,是内发论的观点。

22.【答案)D。解析: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定了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23.【答案】B。解析:陈鹤琴“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是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讨论。

24.【答案】B。解析: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倒退即明知故犯,适当的惩罚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25.【答案】C。解析: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是关于某一学习领域的目标。题干中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要求实际上是语文这一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

26.【答案】D。解析: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学生写七律诗是需要调动所有关于七律诗的知识完成的,所以属于综合。

27.【答案】C。解析:全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28.【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9.【答案】A。解析:学校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0.【答案】A。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1.【答案】C。解析: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渴望找到归属感,渴望被爱,体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

32.【答案】B。解析: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题干中小明的心理反应即习得性无助。

33.【答案】A。解析:备课中的“三备”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

34.【答案】D。解析:新课改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35.【答案】B。解析:赞科夫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36.【答案】D。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者提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等。

37.【答案】B。解析:“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属于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中的预防性管理方法。

38.【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的这句话体现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而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

39.【答案)A。解析: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班主任应做到: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0.【答案】B。解析: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在书中,他论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以及“统觉”、教育管理等思想,他还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

41.【答案】D。解析:“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杜威的观点,属于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42.【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3.【答案】C。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4.【答案】B。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面对学生的搞怪行为,教师不予理睬属于矫正性管理方法中的消退。

45.【答案】C。解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

46.【答案】C。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分为以下三种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题干所述即为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

47.【答案】A。解析: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是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统称干扰说。

48.【答案】C。解析:小学生通过表象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49.【答案】C。解析:听课是一种技能和方法,听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原有教育思想和类型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和谈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为保证。听课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

50.【答案】A。解析:多血质的特点: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稳定性差、见异思迁。胆汁质的特点: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持续时间不长。 黏液质的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抑郁质的特点:易动感情、忸怩、怯弱、怀疑、孤僻、优柔寡断,容易恐惧。

二、判断题

51.【答案】B。解析: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壬寅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52.【答案】B。解析:《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是作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提出的,其本意并非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师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才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53.【答案】A。解析: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

54.【答案】B。解析: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最低水平认知学习结果是识记。

55.【答案】A。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56.【答案】A。解析: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57.【答案】A。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8.【答案】A。解析:班集体形成的标志包括有明确的共同目标、良好的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健全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59.【答案】B。解析: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60.【答案】A。解析: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平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61.【答案】A。解析: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62.【答案】A。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学了“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属于演绎式学习, 即自上而下的迁移。

63.【答案】A。解析:教师说课的基本环节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流程、说板书、说体会。

64.【答案】A。解析: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可见,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师德修养不可缺少的。教育工作就是要从严入手。如果教师对学生只爱不严,那就是放任、纵容学生,最终只会害了学生。如果只严不爱, 那么这种“严”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65.【答案】A。解析: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导师作用,是协调本班各科教学和沟通家庭、社会的纽带。

66.【答案】B。解析:教学体态语分为表情语、手势语、姿态语。

67.【答案】A。解析:教育语言依据内容分为赞扬语、批评语、评论语和指示语。

68.【答案】B。解析:课堂气氛一般有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69.【答案】A。解析:改革班级授课,加强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是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一大趋势。

70.【答案】A。解析:纲目式板书是最基本、最常用、最传统的一种板书形式,主要以文字为主,按照教师的讲解顺序把教学内容依次呈现出来。

71.【答案】B。解析:小学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导。

72.【答案】A。解析:提问的过程包括:提问设计、实施提问、学生回答、处理答问。

73.【答案】A。解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学生的特点或课程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74.【答案】B。解析: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是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制定出的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

75.【答案】B。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三、多项选择题

76.【答案】ABD。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呈现给学生。这句话体现出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

77.【答案】ABC。解析:A、B、C三项均属于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内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认知的平衡。 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对儿童施教时也应遵循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78.【答案】ACD。解析:B项说法错误,班主任应该多用启发、引导为主的“塑造型”教育,而不是对学生责骂、 压制的“改造型”教育。

79.【答案】ABCD。解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体的成败经验(最重要)、个体的归因特点、言语说服、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80.【答案】ABC。解析: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81.【答案】ABD。解析: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82.【答案】ABC。解析: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83.【答案】ABC。解析: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和探究。

84.【答案】ABCD。解析:“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有:①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③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④重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85.【答案】ABD。解析: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①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问题要有吸引力是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86.【答案】ABCD。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使得行为增加,例如老师通过表扬来增加学生按时交作业的行为。A、B、C、D四项均属于使学生正向行为增加的方法。

87.【答案】BD。解析: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88.【答案】ABC。解析:张老师给学生起外号,侮辱学生的行为违背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生观要求。 同时诋毁学生的人格,也没有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张老师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89.【答案】ABCD。解析:教师课堂提问从以下方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①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始动性;②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③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强化作用; ④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调控与调整性。

90.【答案】ABCD。解析:导入的教学功能有: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②促进学生智能发展;③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④承上启下;⑤调节学生情绪。

91.【答案】AC。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学习完汉语拼音字母有利于学习英语字母,体现为正迁移、顺向迁移。

92.【答案】ABC。解析: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93.【答案】ABCD。解析:教学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课堂观摩、专家会诊、行动研究、教学后记、案例研究。

94.【答案】ABC。解析:说课与备课的相同点有:①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②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③主要做法相同,都是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95.【答案】CD。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96.【答案】ABCD。解析: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①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②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③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④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⑤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97.【答案】ABC。解析: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98.【答案】BCD。解析: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的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99.【答案)ABCD。解析: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00.【答案】AC。解析:该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没有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会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习惯,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

 



金榜提名
在线 报名
  • +
  • 直播课堂
    在线客服

    扫码关注公众号

    2018-2019 © 版权所有:濮阳国政培训中心 - 豫ICP备16028874号- 技术支持:科创网络
    在线客服

    扫一扫,关注国政公众号